发布日期:2025-08-19 09:00 点击次数:101
文/书虫
大姨给我妈打电话说又一个媒婆给介绍了一个不错女孩儿,就在我们村后街上,我妈问知道大人叫什么名字家里做什么的吗,大姨说姓赵,家里也是老农民。
我妈说要是女孩儿不错,抽个时间想见就见下呗。大姨心里早已打定主意明天上午就过来见见。
大姨和姨夫各骑一辆自行车,表哥骑着摩托车,三个人先到我家里,大姨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妈,四个人一起去了后街。
两人见面非常顺利,这个女孩子文文静静的,只有一个条件,如果订婚男方必须出学费供她上大学,哪怕不供她上大学,结婚也得大学毕业以后。
这次表哥沉默了,没有反对也没有同意,只等大姨发话。大姨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自带文静气质的女孩儿,彩礼和学费也不是拿不起,只是有一点顾虑,大学毕业后,万一嫌弃表哥没文化该怎么办?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电视上和周围村子里不是没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有良心的还好生个一儿半女离婚另嫁,没良心的大学毕业翻脸不认人,那样可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姨找煤人说女方提的条件能商量吗,她也不是不讲理的人,如果女孩儿愿意上学,学习也不错,她非常乐意支持,正好表哥没有上大学,两个年轻人有一个上大学就行了,但是在此之前,看能不能先把婚结了,只要家里人不说出来,也不耽误上学,反正没人查学生有没有结婚,有没有领结婚证。
媒婆把大姨的话传给女方父母后,女方父母不同意大姨的说法,两家也就没了下文。
我们村后街的人家要么注重教育全力以赴支持孩子上学,要么就是注重经济发展努力挣钱,后街上的生活水平远远超出我们村好几倍,在当时,他们村里出现好多万元户,甚至有的人家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种地。
这次大姨吃了个闭门羹,那股傲娇劲儿被打的无影无踪。经过这次相亲,大姨下定决心要给表哥找个女大学生,她就不信凭借她儿子的形象条件找不到一个女大学生。
果然,媒婆给表哥介绍的要么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要么是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甚至有的还在上高中,不过这些女学生都有一个要求,毕业后能不能分配工作。那个年代以能娶到女大学生为荣,作为门当户对,男方需要提供女方教师或者护士的工作。
大姨当然知道这些社会潜规则,但是她愿意出资供女大学生上大学,唯一的条件是先和表哥领结婚证。
媒婆介绍了好多家上学的女孩儿,那个年代能上得起学的也没那么容易,家里但凡没个积蓄或者没点营生或小本买卖,根本上不了学。
这次表哥外在形象不占任何优势,大姨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大姨一直感叹给孩子找对象太难了,条件差的自己看不上,条件好的别人看不上。
经过多次相亲,大姨还是觉得第一次见的那个女孩儿靠谱,表哥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反对。
媒婆又给表哥说了一个县城女孩儿,女孩儿父母都是体制内的,说是两人要是结婚,能给男方提供一份体面工作,从此衣食无忧,提出的条件是做上门女婿,反正家里就一个女孩儿,以后家产都要给女孩儿,女孩儿生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姓女方的姓。
当时计划生育管的特别严格,但凡在体制内上班的家里都是一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老二也是抱到乡下亲戚邻居家,让其帮忙照养,等躲过风头之后,重新接回去。
对当时来说,上门女婿不是什么好听的词,完全违背了风俗习惯,哪怕穷的叮当响打光棍也没有男人愿意上门入赘。
做上门女婿的大多是没了父母或者家里兄弟姐妹不和,而自己也没足够能力重新创造一个新家,只能通过入赘改变。大姨家不像从前那样穷的叮当响,更何况大姨只有一个宝贝儿子,都没相亲见面直接不同意。
媒婆为了讨好女方家,提前把表哥的照片给了女方父母看了一眼,女方父母见了照片特别喜欢表哥,那个女孩儿也想见表哥一面,最终大姨被媒婆说的有些动摇,还是让两个孩子见了一面。
女方父母一看就是城里人,不管是从穿衣还是言行举止,完全跟农村人不一样,还好大姨去青岛打工多年,也算和城里人打过交道见过市面,穿衣打扮都和城里人一样,表现的非常从容大方,一点没有小家子气,反而赢得了女方父母尊重。
看得出来,女方父母非常认可这门亲事,大姨和姨夫对女方父母印象也不错,两家还算能说到一起。
双方父母纷纷赞同让两个年轻人试着相处,大姨也对这个女孩儿满意,觉得女孩儿不仅通情达理而且文化素质高,长相也不错,说真的,表哥能娶到这样的儿媳妇真的是烧了高香或者祖坟冒了青烟。
相处下来,表哥也非常喜欢这个女孩儿,而且和这个女孩儿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回到学生时代,让他非常轻松愉快。女孩儿还鼓励表哥读书,哪怕不上学,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学习读书,毕竟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在学校里上课学习,也可以自学。
女孩儿的鼓励让表哥看到了人生新希望,他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遇到这样的女孩儿,所以非常珍惜和女孩儿在一起的时光。表哥在家的时候骑着自己心爱的摩托载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儿兜风,别提多幸福,郎才女貌,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大姨逢人便夸这个女孩儿,心里抑制不住高兴,往外说的时候被有心之人听成炫耀的意思,从而遭到妒忌埋下祸患。本来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是不能说出去的,除非板上钉钉,大姨虽然不是文化人,但是吃了几十年的盐,知道哪句该说哪句不该说,这点分寸还是有的。
可是她光顾着高兴却把人多嘴杂抛之脑后,导致传出去的话变了味儿,不往外说还好没人知道,往外说了反而惹上一堆不必要麻烦,不知道是谁添油加醋说表哥是个花花公子,爱和女孩儿乱搞,见一个爱一个,谁嫁给他谁倒霉一辈子,这还不算,竟然还有抹黑那个女孩儿的话,说跟表哥在一起会是什么好人,说不定女孩儿早就不是什么黄花大闺女了,要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这话偏偏传到了女孩儿父母耳朵里,女方父母认为是男方父母散播的谣言,毁坏女孩儿和他们一家人声誉,非要打官司告大姨和表哥。
女孩儿始终不敢相信表哥是这样的人,当她从别人嘴里听到毁坏自己名声的污秽之言,传的有鼻子有眼,她坚决要和表哥分手。不管表哥怎么解释挽留都无济于事。甚至表哥答应去做上门女婿,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女方父母打官司要告大姨和表哥,在表哥苦苦哀求女孩儿的情况下,女方父母这才撤销官司。
原本即将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没想到这么快成了仇家。大姨恼羞成怒,非要拿着喇叭在村口大骂暗中搞鬼的人,但是被表哥拉住了,表哥说在闹就要闹出人命了,大姨这才认栽吃了个哑巴亏。
表哥自此闷闷不乐,他始终想不通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或者误会,但是他再给女孩儿打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表哥当不了上门女婿了,大姨也从之前高傲的姿态瞬间变成有气无力的样子,看上去像是大病一场。
媒婆又给表哥说了外乡的女孩儿,这次大姨不吭声了,让表哥自己做主,表哥心灰意冷答应了这门亲事。这次换成姨夫反对,姨夫不希望自己儿子娶一个外乡不知根不知底的,万一隐瞒什么事儿,自己也没有认识的人,等结婚就晚了。
大姨算是看透了,挑来选去还是第一个相亲的女孩儿结婚过日子最合适。大姨和姨夫一致认为还是第一个相亲的女孩儿合适,自己也不攀高门,当然也不娶比自己条件差的,就找一个和自己条件旗鼓相当的大差不差的最好。
关键是第一个相亲见面的女孩儿勤快能干,一看事儿就不多,什么媳妇是好媳妇,肯定是能踏实过日子的媳妇才是好媳妇,千挑万选,也挑不出什么花儿来。
表哥相亲经历这么多次,算是默认这门亲事。很快双方父母见面商量订婚的事儿,大姨这边找人看好日子再下大小贴,送完大小贴,就能订结婚的日子。
表哥举行婚礼时,赶上周六日,大姨说专门为了让我们孩子去参加才选的周六日,没有孩子出席一点也不热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表嫂,表嫂穿着和其他新娘一样的婚纱,裙摆蓬松,把她的腰间衬托的很窄很细,非常漂亮,和表哥站在一起个头刚刚好。不过,我觉得表哥更帅更精神,穿着黑色西装,简单画了个妆,在人群里特别显眼。饭店大厅没有灯光装饰,但是司仪摄像和长长的红毯该一样不差,通往舞台的红毯被架成一条长长的路,两旁花丛簇拥,很像电视里男女主角举办的婚礼。大厅播放着钢琴音乐,大人孩子各自落座后有说有笑,等待十二点仪式正式开始。
中午十二点时,司仪宣布婚礼进行时正式开始,大家目光聚集在大厅门口处,新娘父亲牵着新娘踏上红毯缓缓走向舞台中央,走到新郎面前时把新娘手交给新郎。两人在所有人见证下交换戒指,司仪又用他专业的话语幽默的逗乐了在场的人,把大姨姨夫叫上台上开始改口环节,这次大姨声音里都是笑意,不像前两次嫁女儿上台改口时,一听声音就是哭过。
可能这就是娶媳妇和嫁女儿的不同心境。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儿子才是家里的根,女儿嫁出去,如果没有儿子,父母入土后,娘家就没人了。
在农村,你永远想象不到重男轻女有多严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家里任何好事女儿都排在儿子后面,就拿上学来说,父母在儿子和女儿二选一时,毫不犹豫选择支持儿子上学,这还不算,女儿外出打工挣得钱也要拿来供家里男孩儿,甚至女儿需要一直无条件扶持男孩儿到结婚生子。这在我们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大姨本来一直支持表哥上学,但是表哥定力不够,经常受到学校里女孩子骚扰,导致表哥学不进去,大姨一气之下就不让表哥上学了,让家里最小的女儿一个人上学。
由于表嫂和我家同村,表哥结完婚后三天两头的往他丈母娘家跑,有事没事都去看看,去丈母娘家里或地里帮着分担些农活家务活什么的。
表哥走的这条路是去往他丈母娘家最近的路,也是必经之路,恰好我家地就在路边。所以他能经常碰到我爸妈在地里干农活,碰到时也会主动跟我妈打声招呼说几句家常话。
赶上暑假我和爸妈在地里干活时,也能经常见到他。他的发型变了,不知婚后多长时间剪成了寸头,依旧遮挡不住他的阳光帅气,反而让他看上去更加干练精神有气质,浑身上下散发出特种兵的精神劲儿。我想表哥要是能当兵入伍就好了,这么好的一个苗子真可惜了。表哥的眼睛还是那么大,水汪汪的,眼神还是特别深情。
表哥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哟!丹,又长高了,在长都要超过我了。”表哥笑着说:“丹,以后你找男朋友得找个一米九以上的,要不然站在个子一般个头男生面前特别容易让男生没有存在感,现在我都要被你比下去了。”
我被表哥说的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淡淡一笑。我妹说:“哥,你怎么总说我姐又长高了,你怎么不说我也长高了,偏心眼儿。”
表哥被妹妹逗笑了说:“你呀,你的个头都被你心眼儿坠住了,光长心眼儿不长个,老天爷也算公平,不能让你什么都占,要不然别人怎么活呀!我看你这么能说会道,看谁敢娶你。”
妹妹说:“不敢娶就别娶,我才不嫁胆小鬼呢。”
表哥被妹妹说的直笑,说:“二妹妹你结婚时,别忘了喊上我喝一杯,无论如何我都要看看新郎。”
妹妹说:“好呀,哥,只要你把礼钱包好,包的大大的,一切都好说。到时候,我给你多上点酒菜,不喝醉不让你走。”
表哥说不过妹妹,说:“不跟你说了,每次都说不过你,你怎么不学学你姐姐,话少点儿,别那么密,一点没有淑女的样子。”
虽然表哥都是开玩笑逗个乐子,但是妹妹才不让表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她的痛苦之上,所以每次妹妹必能精准反击,导致表哥被怼的哑口无言。
表哥结婚一年就有了一个儿子,可把大姨乐坏了,不停的夸表嫂肚子争气,这时大姨还没到六十岁就当上了奶奶和姥姥。
由于在外地上大学长年不回家,我很少见过表哥。大学毕业后,我才知道表哥家又添了个二儿子,二儿子都已经三岁了,而且还给二儿子办了百日宴。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一般是头胎不管是儿是女都大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参加百日宴,二胎几乎没人办,除非是头胎是个女儿二胎是个儿子。亲戚们都知道大姨是什么心思,但都不挑明,原因是没人愿意出头当这个坏人。
有次回老家过大年初二,我妈带着我去姥姥家串亲戚,我才知道表嫂和大姨已经很久不说话。我问我妈当初不是大姨亲自挑选的儿媳妇嘛,怎么现在两人成了两看相厌的局面。
原来儿媳妇新进门时,婆媳两人关系都在热头上,要好的就像真的母女关系。表嫂进门第一天主动包揽各种家务活,又是做饭又是刷碗,扫地喂鹅,下地干活,样样不拉,而且干的活儿永远是最快最好的一个,就连表哥都比不上她。
大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别提当初自己挑选儿媳妇的眼光多好!
起初一大家子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里,自从表嫂生完头胎儿子,两家开始各过各的,各自开灶做饭,各自挣钱各自花。这个大院本就前后两个院,大姨一家住前面,表哥一家住后面,只是院子一直没有隔开。
可能人一旦分开吃饭,随之而来是,人的想法也容易跟着一同出现分裂。
大姨向我妈抱怨表嫂分家后整个人变了,变的不像开始那样干活勤快,勤俭持家,反而露出真实面目,又懒又馋,乱花钱不说。也不知道手里存点急用钱。要是长此以往下去,两个孙子渐长,各种开支花销也随之而来,外出打工挣得钱全都花了一分不剩,等急用的时候又要找亲戚邻居借。
大姨说表嫂特别能装,当着表哥一套,当着大姨又一套。更让大姨生气的是,两家名义上各过各的,实际上表嫂根本不做饭,都是大姨做好以后叫两个孙子过来吃饭,两个孙子便会叫上她妈妈过来一起吃饭。自从分灶后,表嫂厨房里的火从来没点过,油盐酱醋更是没打开过,等到表嫂哪天真的想自己做饭时,就把大姨厨房的油盐酱醋拿过去用,用完再放回原处。
这些还没让大姨恼恨表嫂,真正让大姨恼恨表嫂是从表哥不再完全听从大姨安排而是听从自己媳妇开始,这让大姨无法接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几年之内就被一个女人轻易拿捏使唤。表嫂让表哥往东表哥绝不会往西,尤其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表嫂说的话就是圣旨,她说什么表哥就听什么,哪怕夫妻两吵架,表哥也是主动让着表嫂。
大姨非常纳闷,表嫂是怎么做到的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老公驯化成完全听从自己话的老公。大姨看不惯表嫂所作所为忍无可忍时,咬着牙痛骂表嫂是狐狸精。
有次竟然被表嫂听见了,表嫂哭着给表哥告状说自己亲耳听见婆婆说自己狐狸精,作为一个长辈怎么能这样说自己的儿媳妇,怎么能说出如此恶毒刻薄的话,哭着闹着非要离开这个家,表嫂说怕她怕哪天婆婆给自己下毒,她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为此表嫂让表哥要么离婚要么独立门户搬出去住,坚决不和婆婆住在一个院子里。
大姨这次栽了个大跟头,她栽谁手里也没想到会栽到自己亲自挑选的儿媳妇手里。大姨这辈子谁的气都不受,却不得不受儿媳妇的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表哥为了息事宁人,选择把一个院子盖成两个院落,各自一个大门,谁也不干涉谁。爱咋过咋过,反正各自的家各自经营。大姨咬着后槽牙说道正好落个清净,眼不见心不烦。
虽然两个孙子是大姨一把拉扯大的,但是表嫂和大姨有了隔阂以后,两个孙子很少去大姨家吃饭。
大姨发现孩子根本指望不住,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没有指望,心灰意冷决定重新外出打工挣钱。既然青岛串项链已经不行,大姨索性换一个新的城市。
打听一番后,大姨决定一个人去天津电车厂在厨房干杂活打下手。大姨说去就去了,六十多岁的人独自坐上去往天津的大巴,一去就是好几年。
我妈一直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多年活在自责难过遗憾痛苦里,这是她的心结,在她面前说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提儿子,一提儿子就让她难过的想起自己生不出儿子,埋怨自己肚子不争气。我妈是个要强的女人,自尊心非常强,别人能做到的她也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她更要做到。她觉得别人能生出儿子她也能生出儿子,偏偏事与愿违。
也许大姨经过儿子和儿媳妇的事儿,彻底改变了有儿子没儿子的看法。大姨经常打电话劝我妈不让我妈想有的没的,也劝我妈有儿子还不如没儿子,有儿子还不够给自己找气生,还不如多生几个女儿。我妈在生儿子这件事上非常敏感,说大姨话里有话,话里嘲笑自己不能生儿子,哪怕自己受儿子儿媳妇的气,她也不会说什么,她绝对不会说自己儿媳妇一句坏话。
两人为此不欢而散,没说几句电话就挂了。
关于母亲生儿子这件事,我和妹妹一直劝说生不出儿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和男人也有很大关系。但是我妈听不进去,还是认自己的死理,钻进牛角尖里十头牛都拉不出来。索性我们都不在她跟前提什么生儿子。
大姨一和我们见面就说人要独立要自强不息,不管到什么年纪,都得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这样遇到事也不害怕,也不担心给孩子添麻烦拖累孩子,能用钱解决的坚决不用人。甚至自己有钱了,孩子都不怕自己添麻烦,反而争着抢着要给自己养老。
大姨在最后的时候会总结一句话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谁都指望不住,只能指望自己,自己都指望不上自己了,更别说指望别人。
虽然我妈也是这样教育我和妹妹,一见面就是唠叨这些,但是每次我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没有听进心里过,根本不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由于家穷,亲戚朋友都躲的远远的,别人都怕朝自己借钱,借了钱不知道猴年马月还清。人穷的时候,连个朋友都没有,甚至小时候经常受同学欺负。我妈早就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所以她一直咬牙拼命挣钱,而不是别人看到自己就害怕远离。
我妈是受外人的白眼,我大姨是受自己儿子儿媳妇的气,虽然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大姨更伤心难过。她奋斗大半生就是为了让儿子顺利完成娶妻生子,不再发愁生活,却被误解,难道她这样做也错了吗?
没人说大姨做错,也没人说大姨做对。我想,单纯作为子女永远也无法理解并共情自己的父母,哪怕共情也是一瞬间或者一点点,相反,孩子遭一点点罪父母都能心疼的要命,把这种共情无意中放大百倍,甚至千倍万倍。
也许不求回报,才会伟大,不求感恩,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求回报的爱,也只有父母才能感受到,也只有自己当了父母用心才能体会到父母的酸楚。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