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国民党徐州“剿总”下辖7个兵团,谁实力最强?司令都是什么结局
国民党徐州“剿总”下辖7个兵团,谁实力最强?司令都是什么结局

发布日期:2025-07-12 13:53    点击次数:157

淮海战役是全国局势关键的三大战役中,我军打得最惨烈、消灭敌人最多、政治意义最大、战斗形式最多样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里,双方名将众多,精锐部队全上,三个阶段都充满了惊险和危机。

那时候,咱们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在前线带着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大军,另一边,国民党的徐州“剿匪”总指挥部也调遣了七个兵团。

这七个兵团的头头其实都挺有本事,可就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能劲儿往一处使,结果就被解放军一个一个打败了。

那么,当年国民党的七大兵团里,哪一个让解放军损失最惨重呢?这七大军团的司令官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淮海战役那会儿,徐州那边的“剿总”能管的部队有七个兵团,分别是第2、第6、第7、第8、还有第12、13、16兵团,咱就照着顺序一个个来说吧。

第2兵团是徐州“剿总”最信任的打仗队伍,它主要是由五大主力里的第5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此外还管着12军、70军、72军、74军这些中央军的精英部队,总人数多达12万人。

兵团头儿邱清泉打仗挺有一套,跟日本鬼子干架时立了好多战功,在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他也多次带着队伍把解放军给打退了,不过这家伙私心也挺大。

在救援黄百韬兵团时,碰到了很大的困难,于是赶紧采用了“尖锥”战术,就是先派小部分兵力打头阵,大部队在后面候着。这样做表面上符合要求,上级也没法挑毛病,自己也没吃什么亏,感觉就像是两边都照顾到了。

不过,这么做也就意味着不给黄百韬留活路了,等华野有空闲了,他们就开始计划攻打徐州了。

后来,在离开徐州那会儿,杜聿明悄悄关了电台,生怕大军被遥控指挥给搞砸了。可蒋介石还是有招儿,他直接空投手令,让部队掉头回去。

回去肯定被包围,但不回去又违抗命令,杜聿明心里很为难,于是他把各兵团的将领都叫来一起商量办法。大多数人想逃跑,只有邱清泉非要听“校长”的,他性格倔强,手里兵力也最强,杜聿明没办法,只能同意他的意见,结果三个兵团都被困在了陈官庄。

为了让傅作义在平津保持稳定,解放军一开始对陈官庄采取了包围但不直接进攻的策略,主要是用政治手段来瓦解对方。

那时候,杜聿明因为觉得没盼头了,也动过念头想和解放军联系,可每当有人提起这事儿,邱清泉就会出来说狠话,硬是给拦下了。这么一拖再拖,结果就拖到了解放军发起总攻的时候。

1949年1月9号,第二兵团差不多全垮了,邱清泉告诉剩下的手下说“我不再管你们了”,然后他带着几个亲信想往北逃跑,可到处都是追捕他们的人,最终他没跑掉,被打死了。

第6兵团下面管着39军、96军和99军,当他们赶去救援黄维兵团时,上级又把从塔山撤回来的54军加进去了,这个兵团的指挥官是李延年。

看这个编号就知道,这个兵团没啥特别厉害的队伍,新加入的54军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了,因此在淮海战役时,他们主要就是帮忙打打下手。

黄维的部队被包围后,上头让第6兵团去救援。可蚌埠那边也很重要,李延年得留些人在那儿守着。他们本来兵力就不多,还得分开用,结果啥忙也没帮上。

当大局无法挽回,第6兵团接到命令向南撤退。李延年后来还当过福州绥靖公署的副主任和第六兵团的司令官,但因为在守卫平潭岛时丢下部队自己逃跑,蒋介石非常生气,就判了他的刑。从那以后,李延年就在台湾郁郁寡欢地度过了余生。

第7兵团包括25军、44军、63军、64军和100军,这个兵团的人员构成挺混杂。司令官黄百韬以前在北洋军阀那里干过,他虽然靠卖命打仗赢得了蒋介石的信赖,但在国军里面,那些黄埔出身的人都不太瞧得上他。

他实际上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的老部队25军,剩下的44军是川军,和刘峙关系很铁,是临时才被拉进兵团的;63军和64军则是粤军;100军属于中央军,军长周志道一直闹着要离开第7兵团。

表面上看他们像一盘散沙,华野在攻打他们时,也觉得能轻松打败,可出乎意料的是,正是这个不怎么团结的部队,给我军造成了最大的伤亡。

一开始,黄百韬就犯了好几个错误:他在原地足足等了44军两天,而且在这期间,他还没建起浮桥。这样一来,华野部队就有了靠近的机会。另外,63军因为渡桥太挤,只好改道去窑湾分散开来,结果最先被打败了。

当黄兵团费了好大劲过了河,第三绥靖区的何基沣和张克侠突然反叛,这样一来,黄兵团的后方没了支援,就被切开包围了起来。

到了这个阶段,国民党军队大部分眼看就要打败了。可黄百韬这家伙很倔强,他靠着李弥之前建的防御工事死守碾庄,用猛烈的火力来对抗解放军。华野的副参谋长张震回想起来说:

正面一百米宽的地方摆了二十多挺重机枪,子弹嗖嗖地跟下雨似的,咱们的战士特别勇敢,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冲,又一波接一波地倒下......

原本国共两边的大领导都以为黄百韬顶多能撑7天,可没想到他愣是挺了11天,这给战斗带来了好多不确定因素。那时候,为了消灭黄百韬的部队,华东野战军前线因为死伤太多,只能边打仗边补充新兵,全军上下都感到非常艰难。

大战落幕,我军打败了敌人,杀掉6万多敌军,但我们也牺牲了大约6万人。再看看后来的陈官庄一战,国军三个兵团加起来20多万人,却只给华野带来了2万左右的伤亡。这么一比较,就能明白黄兵团的战斗力有多强了。

当然了,在大局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的。碾庄失守后,黄百韬带着剩下的士兵往外冲,可他胳膊受了伤,又觉得逃不出去,最后只能开枪自杀了(也有人说他是被流弹打死的)。

第8兵团包括55军和68军,由刘汝明担任司令。他们全都是西北军的老人马,蒋介石对他们一直很小心防范。刘汝明心里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的态度就是:你对我敷衍,我也不会对你认真。

淮海战役那会儿,第八兵团待在蚌埠那边,没咋碰到硬仗。虽说也出动去攻打了宿县,还帮忙救了黄维,但其实就是走走形式,手下兄弟们伤亡不大。

之后,黄维的部队被打败了,杜聿明的队伍也被包围起来。老蒋赶紧让第八兵团撤退,去守长江。刘汝明这人挺机灵,他料到长江防线守不住,所以渡江战斗一开始,他就溜了。

从江苏转移到厦门,接着又从厦门奔赴高雄,这个部队还剩1.6万人。除了路上新加入的成员,他手下的老西北军,像55军和68军这些老底子,加起来还有5600多人,这也算没辜负那些老兄弟了。

到了台湾以后,他的军队大部分都被解散了,他自己也被免了职,从那以后就一直闷闷不乐,1975年在高雄因病去世。

12兵团包括第10军、14军、18军和85军,它主要是围绕五大主力里的土木系18军建立起来的,蒋介石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

淮海战役一打响,12兵团急忙从华中赶去帮忙,可没想到,因为司令官黄维的一系列指挥,军队被困在了双堆集。

他们原本是去执行救援任务的,但现在却被敌人包围了,国民政府此时已经没有办法再派出兵力去救他们。结果,除了胡琏等少数人成功逃脱,兵团的大部分人都被消灭了,黄维和杨伯涛等人最后都被关在了功德林。

黄维在1989年离开了人世,杨伯涛却一直记挂着这位老上司。时间一晃到了2000年,距离黄维去世已经过去了11年,那时杨伯涛躺在病床上还不忘念叨:黄维啊,他其实是个门外汉。

13兵团的领头人是李弥,一开始手下管着第8军、第9军,还有39军,不过那时候39军还在葫芦岛呢。等辽沈战役一打完,39军就跑到李延年兵团那边去了。所以呀,李弥真正指挥的就只有两个军。

后来,在陈官庄被围困时,李弥心里还惦记着扩充队伍,硬是让杜聿明给了他两个军的编制名称,分别是64军和115军。其实人员还是那些,只不过是把架子摆得更大了些。就算64军在碾庄被歼灭,李弥也并不在意。

但是不管有多少编号,都没啥用。1949年1月10日那天,解放军打进了陈官庄,李弥挺狡猾,他没直接出去投降,而是躲进了伤员和俘虏里面,还故意捣乱,想让看守他的人讨厌他。

这场仗抓了好多俘虏,李弥瞅准时机,带着几个贴心手下偷偷溜走了。他挺机灵,没直接往南跑,而是先拐到青岛,再从那儿往南去。这么一来,不走寻常路,他还真就逃脱成功了。

回到国民党统治的地方后,李弥接着指挥军队,最后大部分人在云南边境被打败了,但有一小部分人逃到缅甸去“闯出一番事业”,差点儿就让李弥当上“缅甸的老大”。不过,他太嚣张了,这让蒋介石很不安,而且缅甸还把他告到了联合国。最后,他只能回到台湾没事可做,1973年就去世了。

16兵团的指挥官手下管着41军和47军,这两支部队力量不算大。在淮海战役中,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其他部队行动,一路跟着大军走,最后跟着杜聿明来到了陈官庄。

杜聿明离开徐州后,就把电台给关了,打算一路逃到安全的地方。可谁承想,蒋介石居然会使出空投命令这一手。

16兵团的司令孙元良这回学聪明了,逃跑时他不仅关掉了电台,还故意把队伍搞得乱七八糟,自己藏了起来。这样一来,他的手下想找他传达命令都找不到。靠着这招,他最终还是从陈官庄溜之大吉了。

后来他又在西南重新组建了16兵团,不过没啥成效,最后只好逃到台湾,2007年的时候离世了。

这七个部队里面,真正豁得出去、愿意拼死救人的,就只有黄百韬和黄维两个人,可偏偏他们俩最先被敌人给包围了。剩下的那些呢,各有各的小九九,结果就一个个地被打败了。



爱电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