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7 14:06 点击次数:152
越南这一手,玩得有点急啊。 就在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深水区的当口,他们扭头就给中国的热轧卷钢加征了反倾销税,税率高达27.83%。 动作够快,也够狠。
你说巧不巧? 欧盟那边刚宣布对中国医疗器械加税的风声还没过,越南这边就跟着出招了。 选的时机,恰恰是大家需要合力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时候。 越南呢? 前脚刚和美国签了贸易框架协议,后脚就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开刀”。 这操作,很难不让人多想。
特朗普那边倒是痛快,直接把协议内容抖出来了。 越南接受美国对其商品加征20%的关税,还同意对所谓的“转口贸易”加征高达40%的税。 作为交换,越南得对美国商品敞开大门,特别是汽车这类敏感领域。 可反观越南对中国汽车的态度呢? 高关税壁垒一直没撤,日韩车在越南满街跑,中国车却很难挤进去,倒是隔壁泰国成了中国车的新热土。 这差别待遇,明眼人都看得明白。
更关键的是那个“40%转口贸易关税”,越南至今含糊其辞。 我们这边还在评估具体影响呢,他们倒好,反手又对中国钢铁来了这么一下。 这节奏,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有意思的是,这边越南刚宣布加税,日本那边的钢铁巨头——日铁集团就跳出来了。 他们高调宣布,要加大对印度和美国在东南亚投资的支持力度,目标很明确:要形成合力,挑战中国在钢铁领域的主导地位。 越南的举动和日本的表态几乎同步,你说这是巧合还是默契?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越南一边在贸易上配合美国及其盟友的动作,对中国产品设限,另一边呢? 还在三番五次地邀请中国参与他们那拖了十几年的南北高铁项目。 想法挺美:既要中国提供超低息贷款,又想顺带转移点关键技术。 问题是,信任这东西,是这么消耗的吗? 以前越南工厂缺电,我们二话不说拉电线过去支援。 现在吃饱了,关税大棒就挥过来了? 这算盘珠子,怕是崩得太响了点。
越南似乎认准了一条死理:抱住美国市场的大腿,就能高枕无忧。 毕竟美国现在是越南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但他们好像选择性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这些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大部分压根不是越南本土企业生产的! 主力军是谁? 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东芝、还有不少台资企业。 说白了,越南更像是东北亚制造业的一个“中转站”,一个大型的转口贸易基地。
现在越南和美国签的协议,重点打击的恰恰是“转口贸易”。 这不是自己挥刀砍向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吗? 釜底抽薪的玩法,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更深一层看,中美关税战背后,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浪潮汹涌澎湃。 日韩企业首当其冲,压力山大。 夹在中间的越南,靠当“中转站”还能舒服多久? 日韩当年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崛起,靠的是美国在军事和金融上的深度绑定与控制,给足了“安全感”。 越南呢? 既没有完成原始的资本和技术积累,产业根基也浅,现在还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反复横跳。 这种不确定性,哪个投资者心里不打鼓?
说到高铁项目,越南过去的姿态可高了。 总觉得让谁来修,是对谁的一种“恩赐”,盈利就别指望了。 结果兜兜转转问了一圈,中日德这些曾经的竞标者,现在都兴趣缺缺。 连当初最热心的日本都打了退堂鼓。 这项目,反而成了烫手山芋。 当初三国竞争抬高了越南的预期,现在没人接盘,局面就很尴尬了。
越南现在的逻辑,似乎是认为“美国的市场准入”比“中国的技术合作”更重要。 想着只要稳住美国,中国出于市场考虑,最终还是会来投资。 这个判断,真的站得住脚吗?
眼下正是中日韩在高端制造领域拼刺刀的关键阶段。 技术迭代的速度超乎想象。 等这轮博弈尘埃落定,新的产业格局形成,越南这个以“中转”和“代工”为主的模式,还能有多少吸引力? 它的位置,会不会被更高效、更稳定的地方取代?
越南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自己选择的路径依赖和战略短视造成的。 他们的反应,倒是给我们提了个醒:核心技术,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市场或许会波动,伙伴或许会摇摆,但只要手里攥着过硬的技术,主动权就丢不了。 越南的这波操作,无非是让我们更早、更清晰地看到了潜在的风险点,早点做好应对罢了。
问题来了:在中美技术竞争和产业重构的大背景下,越南这种“经济骑墙”的策略,还能走多远? 它的出路又在哪里?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