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3 17:47 点击次数:91
你看看欧盟,#优质图文扶持计划#就在去年到今年,对美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以前还总想着要“战略自主”,要搞自己的数字税,要跟美国在贸易上掰掰手腕。结果呢?
现在是美国说啥就是啥。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欧盟对美贸易逆差又创了个新高,高达近2000亿欧元。更关键的是,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数字服务领域,欧盟几乎是全面放弃了抵抗,为美国企业大开绿灯。
德国总理访问华盛顿,法国总统的国事访问,带回来的除了几句空洞的“跨大西洋友谊”承诺,就是一张张对美采购的大单。
日本就更不用说了。日元汇率这两年跌成什么样了,大家有目共睹。从广场协议到今天,日本似乎就没能真正摆脱过被美国拿捏的命运。
2025年初,日美新的安保条约和贸易补充协定一签,基本上就是把自己的经济命脉更大程度地交到了美国手里。日本央行想加息,都得先看看美联储的眼色。这已经不是跪下了,这是跪得太久,自己都忘了怎么站起来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美国这么一顿操作猛如虎,把欧日两大经济体的市场都收入囊中,那它的制造业是不是要王者归来了?特朗普当年天天喊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是不是终于要实现了?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咱们用最朴素的道理来讲,开工厂得有工人,得控制成本吧?美国现在什么情况?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美国制造业的平均时薪已经突破了40美元。而我们中国呢?综合成本算下来,大概在8美元左右。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更低。这成本差距,拿什么去补?
更要命的是,人不够。美国年轻人有几个愿意进工厂当蓝领的?他们宁愿去送外卖、开网约车,或者干脆当个“零元购”的“生活方式博主”。美国现在连卡车司机都缺口几十万,你让他去哪找几百万合格的产业工人?
所以,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尽管美国政府又是补贴又是减税,闹腾了好几年,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依然在11%左右徘徊,和疫情前没什么两样。
所谓的“回流”,更多是几个象征性的高端芯片项目,而且进度一拖再拖,成本一超再超。比如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从宣布建厂到现在,遇到的文化冲突和用工难题,简直可以写成一部血泪史。
所以你看,一个非常诡异的画面出现了:美国通过霸权手段,硬生生从盟友手里抢来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但它自己的身体,却虚弱到根本吃不下这么大一块蛋糕。
这就好比一个退隐江湖多年的武林盟主,靠着祖上的名号和规矩,逼着各大门派把生意都交给他做,可他自己手底下连个像样的徒弟都没有,内力也早就空了。
那他图什么呢?费了这么大劲,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全球信誉,搞得鸡飞狗跳,难道就是为了听个响?
要理解美国今天的行为,我们必须跳出“制造业回流”这个思维定式。因为这根本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它真正的心病,是美元。
很多人觉得美国最大的危机是三四十万亿美元的美债。这当然是个大问题,但还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矛盾,是美元的“发行过剩”与“信用重置”之间的矛盾。
这话有点专业,我给你翻译一下。过去几十年,美国人发现了一个绝妙的生意:开动印钞机,印一堆绿色的纸(现在甚至是数字),就能从全世界换来实实在在的商品。从衣服、家电到石油、矿产,应有尽有。这个模式能玩下去,是因为全世界都认美元,都用美元做生意。
可凡事都有个度。疫情这几年,美国印钱印得实在太猛了,放出来的水,把全世界都快淹了。水多了,船自然就不稳了。各国都开始嘀咕:你美国这么个印法,我们手里的美元不就成废纸了吗?于是我们看到,从中东的石油大户,到南美洲的资源国家,再到咱们中国,大家都在悄悄地干一件事:减持美债,推动本币结算或者多元化结算。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第二季度公布的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从本世纪初的70%以上,跌破了58%的关口。虽然依旧是老大,但下降的趋势谁都看得见。
这对美国来说,才是真正要命的。一旦美元的全球流通体系出了问题,它印钞换商品的“魔法”就会失灵,堆积如山的债务就会立刻引爆。那将是比任何军事失败都更可怕的崩塌。
所以,美国现在所有外交、军事、贸易上的动作,核心目标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美元的全球循环体系。**它要确保,全球最大宗的商品交易,最终还是要用美元来结算。
怎么做到呢?既然自己生产不了那么多东西,那就控制商品的“销售环节”。
现在,我们把所有的线索串起来,谜底就清晰了。
美国看得很明白,想在制造业上跟中国硬碰硬,已经不可能了。贸易战打了快十年,结果呢?2024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再创新高,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稳稳地站在15%以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是谁想取代就能取代的。 这里面有我们几十年积累的全产业链优势,有我们勤劳高效的工程师和工人,有我们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不是印度、越南或者墨西哥能轻易复制的。
跟中国彻底“脱钩”?更是天方夜谭。美国商务部自己的报告都承认,如果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美国物价将飙升,大量企业将破产。这等于是“自杀”。
军事上冒险?那更是不敢想。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在自己家门口,我们谁都不怕。美国任何理智的战略家都清楚,与中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后果,是美国无法承受的。
好了,路都堵死了。打,打不过;断,断不了。但美元的危机又迫在眉睫。怎么办?
于是,一个在很多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模式,浮出水面了。
美国实际上是在对中国说:好吧,我承认你“世界工厂”的地位,我离不开你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这些商品怎么卖,卖给谁,以什么价格卖,得由我说了算。
具体操作就是:美国继续从中国大量进口商品。然后,它利用自己对欧日等盟友的绝对控制力,以及手中的关税大棒和贸易规则制定权,摇身一变,成了“总经销商”。它把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一个“美国认证”的价,再转手卖给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
举个例子,一件中国工厂生产的T恤,出厂价可能是5美元。美国进口商拿过来,可能什么都没做,只是通过它的渠道,利用它的关税壁垒让别的国家的同类产品进不去,然后它就可以给这件T恤定一个25美元的价格,卖给欧洲的消费者。这中间的20美元差价,一部分是物流和运营成本,但更大部分,就是美国利用其“渠道霸权”赚取的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一举三得:
稳住了美元。 因为无论是它从中国采购,还是它卖给欧日,核心的交易环节依然用美元结算,保证了美元的全球大循环。
赚取了利润。 当“中间商”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伟大”,但利润可是实实在在的。这可以部分缓解它的财政压力。
压制了中国。 它试图把中国锁定在产业链的生产端,不让“中国品牌”直接走向世界,从而延缓中国在价值链上的攀升。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日沦陷,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这个新模式开启的序幕。 它们被牺牲,成了这个“二道贩子”模式的第一批买单者。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气愤,很憋屈。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雁行模式”吗?凭什么我们生产,他们赚钱?
有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恰恰说明,国际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请客吃饭,而是赤裸裸的实力博弈。
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这个“中国制造,美国销售”的模式,对美国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这本身就承认了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性。 你可以当“总经销商”,但前提是,你得有货可卖。而唯一的、稳定的、成规模的货源,就在中国。这就给了我们巨大的战略主动权。今天它可以加价,明天一旦我们有了自己的渠道和品牌,或者找到了新的大买家,它的模式就玩不转了。
其次,“中间商”是赚不了技术升级的钱的。 长期沉迷于做“二道贩子”,只会让一个国家的产业进一步空心化。而我们中国,正在扎扎实实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从新能源汽车到C919大飞机,再到人工智能应用,我们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此消彼长,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懂了这个大格局,就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每一步棋。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因为只有技术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人卡脖子。我们为什么要搞“一带一路”,为什么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因为只有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支付体系,才能摆脱被别人“二次定价”的命运。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
欧日的沦陷,是它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镜子。而美国设计的这个“总经销”模式,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保,而不是胜利的凯歌。真正的牌局,才刚刚进入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