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2 01:16 点击次数:167
1955年的一个隆冬时节,中国科学院的访问团在日本完成任务,经上海返抵杭州。当科学家们在杭州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时,一位名叫茅以升的工程专家被引荐到主席面前。毛泽东风趣地说道:“我们是本家嘛。你的钱塘江大桥我已经走过八遍了,你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现在又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希望你再立新功。”这句亲切的开场白,不仅拉近了领袖与科学家的距离,更道出了茅以升在国家建设中的独特贡献。
民族脊梁:从建桥到炸桥的苦与血
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工程学的奠基者之一。他自幼便怀揣科学救国的志向,于1916年远赴美国深造,并在1926年学成归国,投身教育与工程一线。1933年3月,茅以升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时,突然接到一份来自杭州的电报,邀请他参与筹建钱塘江大桥。
当时,浙江省公路局局长陈体诚是茅以升在美国留学时的老同学,他专门写信强调,中国铁路桥梁过去多由外国人承建,这次是国人自主建造的绝佳机会。茅以升接到消息后心潮澎湃,立即动身赶赴杭州。同年8月,他正式上任浙江省建设厅,全身心投入到钱塘江大桥的设计与建设之中。
经过半年多的勘测与准备,茅以升团队最终敲定了一套钱塘江大桥设计方案,规划桥长1453米,总预算510万银元,并力压一份由美国工程师提交的方案获得批准。1935年夏天,这座承载着国人自强梦想的现代化桥梁正式开工。工程期间,资金、技术难题接踵而至,日寇飞机的时常袭扰也给施工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在茅以升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如期竣工。9月26日,一列火车鸣笛驶过大桥,标志着这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正式贯通,其建造水平甚至超越了当时外国在中国修建的十余座桥梁。茅以升在日记中详实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的战火很快蔓延至杭州。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毁大桥,阻止日军利用。这座耗时两年半、落成仅数月的崭新大桥,即将毁于自己之手,茅以升内心如同刀绞。但他深知国难当头,个人的不舍必须服从大局。
彼时,江边聚集着大量等待过桥的难民,情况异常复杂。茅以升既要保证民众安全撤离,又要防止日军突然逼近导致炸桥不及。他深思熟虑,设计了一套周全的炸桥方案:预先放置炸药并接好引线,待时机成熟再引爆,同时严格禁止桥上烟火,以防意外。17日清晨,大桥向民众开放,难民潮水般涌过。直到23日下午,远处出现日军身影,茅以升果断下令,伴随一声巨响,大桥在烟尘中轰然倒塌。当晚,他彻夜难眠,伏案写下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此前,他已将14箱钱塘江大桥的建设资料妥善整理,即便在战火中从杭州辗转重庆,这批宝贵资料也始终随身相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茅以升按捺不住兴奋,对夫人说:“抗战胜利了,我们该回杭州修复大桥了。”1946年春天,他带着技术人员和那14箱资料回到了战后的杭州。钱塘江大桥的残骸还在,日军曾利用废墟搭设简易木板桥。面对面目全非的大桥,茅以升感慨万千,他立即着手联系旧工友,争取政府支持,计划重建。1946年9月,修复工作正式启动。1947年3月,简易的公路桥恢复通车。然而,由于解放战争爆发,修复进程受到影响,直至1953年9月,钱塘江大桥才最终全面修复。
本家情深:主席与工程师的惺惺相惜
新中国的曙光普照大地。1949年8月,华东局统战部通知茅以升,他被推举为自然科学界代表,受邀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他踏上北去的列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9月13日,政协开幕前夕,周恩来设宴款待部分政协代表,茅以升应邀出席。周恩来主动上前与他握手,热情地说:“你是科学家,非常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迫切需要人才。希望你以及众多的科学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多多出力。”茅以升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周恩来,被其平易近人的风度所感染,激动地回应。
在政协会议期间,茅以升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全体代表,他目光炯炯,声音洪亮地表示:“你们都是科学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重要,我们要建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散会后,茅以升将毛泽东的讲话郑重记入日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茅以升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那一刻的喜悦与幸福感让他铭记终生。此后,他珍藏了那份开国大典请柬,并养成了收集请柬的习惯,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最终都留给了他的长女。
建国后,茅以升承担了新的重要职责:担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并兼任铁道研究院院长,两份工作都让他感到满意且充满热情。1951年2月6日,茅以升再次受到毛泽东邀请,参加中央人民政府举办的春节团拜会。会上,周恩来拉着茅以升的手向毛泽东介绍:“主席,这位是北方交通大学的校长茅以升同志。”毛泽东记忆力非凡,他微笑着说:“知道,知道我们是一家人嘛。”
茅以升借此机会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请求:“主席,我们北方交通大学的全体师生都万分渴望您为我们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谦逊地回应,提到自己的字写得不好,还举例说清华大学的学生和山东的老先生曾对他写的字或文章用词提出过意见。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答应了茅以升的请求。团拜会结束没几天,茅以升就收到了一张信笺,上面有两幅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北方交通大学”字迹,供他选择。茅以升邀请学校师生共同鉴赏,大家一致认为其中一幅带有小圈的字更好,推测毛泽东本人也更满意那幅。很快,毛泽东的题字被悬挂在学校大门,学校还以此为图案印制了校徽,其样式沿用至今。
跨江通途:新中国建设的宏伟篇章
1951年秋天,茅以升赴政务院(今国务院)开会。刚踏上台阶,就看到周总理正与来宾一一握手。周总理也看到了他,主动走上前几步,伸出手,热情地说道:“茅老你好,早就期盼你来呀。”茅以升激动得不知如何回应。周总理接着说:“现在我们要筹建武汉长江大桥,讨论建桥的各项方案。你有修建钱塘江大桥的经验,请你多多出力呀。”茅以升连声应道:“总理,您放心,您放心。”实际上,早在二十多年前,茅以升到武汉三镇时,便已萌生了修建跨长江大桥的想法。
1955年,茅以升被任命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与钱塘江大桥相比,这次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得到了有力保障,这让茅以升深感新旧社会变化的巨大。同年11月,茅以升随郭沫若率领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他多次发言,深入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工程的进展。
12月,代表团回国抵达上海,陈毅副总理和上海副市长亲自到港口迎接。随后,代表团从上海前往杭州,毛泽东在此接见了他们。在郭沫若的逐一介绍下,毛泽东再次与茅以升会面,并亲切地说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我们是本家嘛。你的钱塘江大桥我已经走过八遍了,你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现在又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希望你再立新功。”
茅以升与毛泽东多次见面,每次毛泽东都称他们是“本家”,这令茅以升倍感亲切。当天晚上,毛泽东特意邀请代表团全体共进晚餐。餐桌上,茅以升向毛泽东汇报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最新情况。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向大家展望了未来15年内的铁路建设蓝图,包括建成成都至昆明、昆明至贵阳、贵阳至长沙等八条铁路新线,旨在连通四省,完善大西南的铁路交通网。
宴席结束后,毛泽东送大家出门,路上与茅以升闲聊,询问他的籍贯。茅以升回答“镇江人”。毛泽东随即提及镇江著名的甘露寺,并纠正《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此招亲的说法,指出孙权实际上是将妹妹送到荆州完婚。茅以升连连点头,心中对毛泽东渊博的历史知识佩服不已。
1956年国庆节,茅以升全家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典礼,并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57年2月,茅以升出席最高国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这些话极大地鼓舞了茅以升和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同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茅以升参加了落成仪式,站在大桥上凭栏远眺浩荡长江,思绪万千。此后,他在国际会议和出访中,常有外国专家学者向他请教武汉大桥的设计与建设经验。为此,茅以升专门撰写了《武汉长江大桥》一书,该书被译成日、法、英等多国文字,在桥梁建设界广受欢迎。
1958年,国家计划建设人民大会堂,工期仅预计十个月,时间异常紧张。1959年2月,周总理点名茅以升亲自担任结构组组长。结构组会议结束时,周总理拉着茅以升的手说:“茅老,你在结构力学方面造诣很深,还请你反复核算,确保安全。有困难就说,我周恩来来做后盾嘛。”看到周总理为大会堂建设日夜操劳而消瘦,茅以升关心地说:“总理,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您回去好好休息,踏踏实实睡一觉,这里的事情请您放心啊。”人民大会堂最终建设成功。同年,茅以升还主持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为实现毛泽东建设大西南铁路网的嘱托做准备。
1959年国庆节,茅以升全家再次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庆典。巧合的是,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中国访问,经毛泽东介绍,茅以升和他的三个外孙都同赫鲁晓夫握手并合影留念。这不仅是极大的殊荣,也彰显了毛泽东对科学工作者的尊重与关怀。
科学与文采:茅以升的多元贡献
除了繁忙的工程和行政工作,茅以升还有一个爱好——创作,特别是科普类书籍。他一生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桥梁远景图》和《桥话》。1963年2月,他的科普作品《桥话》开始在《人民日报》上连载,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反响。
同年3月,茅以升参加全国农业科技会议时再次遇见毛泽东。毛泽东兴致很好,拉着茅以升合影,并对他称赞道:“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除了在国内主持工作,茅以升也经常出访国外,考察异国建筑,增进中外科学文化交流。他曾先后到访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法国巴黎、日本东京、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
1977年,高龄的茅以升仍主持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的建设。1989年12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结语
茅以升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架起了一座座连接交通与情感的桥梁。从钱塘江畔的建桥与炸桥的悲壮,到武汉长江上的宏伟跨越,再到人民大会堂的结构保障,他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为国为民的赤诚。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的信任与关怀,不仅仅是对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尊重,更体现了新中国对人才的渴求与珍视。这份领袖与科学家的惺惺相惜,共同书写了民族复兴的篇章,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