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0 17:45 点击次数:165
哎呀,说到深圳,这可真是一座让人感慨万千的城市。
最近看了篇文章,一位朋友分享了她三次去深圳的经历,从2009年第一次去,到2010年春节又去,再到今年夏天第三次去,每次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
读完之后,我心里头也琢磨开了,这深圳啊,到底是个啥样的城市?
它是不是真像有些人说的,也开始“老了”?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用大白话,跟街坊邻里唠嗑一样,掰扯掰扯深圳这些年的变化和咱们老百姓的感受。
要说第一次去深圳,那是2009年,文章作者当时心情肯定不太好,因为儿子出国了,心里空落落的。
她和她爱人就在长三角转了转,后来又去了深圳。
那时候的深圳,在她眼里就是活力四射,满大街都看不到几个老人,年轻人多得是。
她还说,那时候深圳就一条深南大道,一个华强北,可就是透着一股子年轻、朝气蓬勃劲儿。
在华强北还买了台笔记本电脑,估计是那时候最时髦的玩意儿了。
那会儿她才48岁,想想看,一个48岁的人都觉得深圳特别年轻,那说明这城市确实是生龙活虎。
我琢磨着,2009年的深圳,那会儿真是风华正茂啊。
咱们国家改革开放没多久,深圳作为经济特区,那是头一个吃螃蟹的,各种政策都往这儿倾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和资金。
那时候,谁要是说要去深圳闯荡,那都跟要去“淘金”似的,充满了希望。
年轻人嘛,都想往大城市跑,深圳就是个大磁铁,把五湖四海的年轻人都吸过来了。
他们带着梦想,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
所以,作者说那时候的深圳“满大街看不到几个老人”,那可不是瞎说,那时候来深圳的,基本都是二十多、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是深圳真正的“拓荒牛”,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把深圳给建起来的。
华强北就更是个典型代表,那时候的华强北,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什么电子产品都能在这儿找到,从零件到整机,从山寨到品牌,你只要想得到,华强北就能给你变出来。
那会儿的深圳,给人的感觉就是快,什么都快,经济发展快,城市建设快,人的生活节奏也快,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儿往前冲,生怕慢一步就落后了。
到了2010年春节,作者又去了趟深圳。
这次是因为她父亲去世了,母亲情绪不好,她就带着母亲和小妹一家子去海南过年,顺道在深圳停了两天。
她发现,春节前的深圳街道上没多少人,公园里也没多少游客,跟她上次来的热闹劲儿完全不一样。
她们去了民族文化村、世界之窗,还去了深圳湾,甚至还登上了“一艘远道而来的舰船”,估计是那时候的明斯克航母或者类似的旅游项目。
这2010年春节的深圳,跟2009年热闹劲儿比起来,确实显得有点冷清。
但咱们得明白,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大部分在这里打工、生活的人,老家都不在这儿。
一到过年,大家伙儿都得回家跟父母团聚,所以深圳就跟个“空城”似的。
这其实也是咱们中国大城市的普遍现象,像北京、上海、广州,一到春节,平时熙熙攘攘的街头也会变得空荡荡的。
这说明啥呢?
说明深圳的吸引力太大了,全国各地的人都愿意来这儿奋斗,平时把这座城市挤得满满当当,等到过年了,就都回老家了。
所以,这种“冷清”不是城市衰落的表现,反而是它充满活力的另一种证明。
你看,虽然人少了,但那些标志性的景点,民族文化村、世界之窗、深圳湾,还是在那里,它们是深圳的文化名片,也承载着无数游客的美好回忆。
作者能在春节期间安安静静地游览这些地方,也算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吧。
一晃眼,十几年过去了,到了今年夏天,作者第三次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这次更热闹了,她和老伴从海南来,亲家从哈尔滨来,三家人在深圳福田区的一个民宿里会合,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他们在民宿里做饭,在公园里玩耍,还去了远离市区的郊外,也去了锦绣中华(以前的民族文化村)和世界之窗,还有深圳人才公园,当然,华强北也少不了。
她孙子还在华强北买了个玩具照相机,爱不释手。
但是,这次来深圳,作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圳市大了!各区都向外扩展,所有的山湾都住满了高楼!”。
更让她感慨的是:“最深的感受是深圳已跨过中年进入老年。无论是街道上商场里,还是公园里地铁上,到处都是银发族!看来深圳的拓荒牛们老了啊!”
这话听着,是有点让人心里犯嘀咕。深圳真的“老了”吗?
咱们先说说这“大”和“高楼”。
这十几年,深圳确实是越长越大,以前可能有些偏远的地方,现在都开发起来了,高楼大厦一栋接一栋地拔地而起。
这说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还在加快,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咱们想想,以前可能就市中心繁华,现在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甚至盐田、坪山,也都发展得有声有色,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产业。
这说明深圳的城市发展是全面开花的,不是只盯着一小块地方。
这种“大”和“高”,其实是城市发展壮大的表现。
再来说说这个“银发族”遍地走的现象。
作者的感受非常真实,我也听不少去过深圳的朋友说过,现在深圳的老年人确实比以前多了。
但这不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当年那批来深圳闯荡的年轻人,现在都五六十岁了,甚至有七八十岁的,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为深圳奋斗了一辈子,现在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
他们就是作者说的“拓荒牛”,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浇灌了深圳这片土地。
现在他们老了,享受着深圳发展带来的成果,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除了这些“老拓荒牛”,还有一些老年人是被子女接到深圳来养老的。
你想啊,深圳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养老服务也在慢慢完善,而且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很多子女都在深圳打拼,自然会把父母接过来一块儿生活,方便照顾。
所以,看到“银发族”多了,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温馨和幸福。
这说明深圳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奋斗之地,也正在成为老年人的安居之所。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城市如果老年人比例过高,确实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养老压力、医疗资源分配等等。
但咱们也不能因此就说深圳“老了”、“衰落了”。
一座城市的“年龄”,不能光看它有多少老年人。
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经济活力、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还有它对人才的吸引力。
咱们看看数据,深圳虽然“银发族”多了,但它每年吸引的年轻人数量依然庞大。
全国各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还有海归人才,依然把深圳作为他们就业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
深圳的GDP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名列前茅。
像华为、腾讯、大疆这些世界级的企业,都是从深圳走出来的。
深圳的专利申请量、研发投入强度,那都是杠杠的。
这些都说明,深圳这座城市依然充满着年轻的活力和无限的潜力。
所以啊,我觉得作者最后那句话说得特别好:“感谢岁月的馈赠,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深圳!无论是年轻时的深圳还是年老时的深圳(不,就城市的年龄而言,深圳仍然是年轻的。毕竟八十年代邓爷爷才画的圈啊),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最美好的存在。”
她也明白,深圳的“老”,不是真的“老”,而是变得更成熟、更稳重了。
从当初那个充满闯劲儿的“小伙子”,变成了现在一个有阅历、有智慧的“中年人”。
它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只知道埋头苦干,现在它开始注重高质量发展,注重生态环境,注重文化建设,也更注重民生福祉。
咱们老百姓看一座城市,不光看它有多高多快,更看它能不能让咱们安居乐业,能不能让咱们的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能不能让咱们的父母老有所依。
从这个角度看,深圳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在进步。
它变得更大了,更美了,也更宜居了。
所以,我觉得啊,深圳没有“老”,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成长。
就像咱们人一样,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中年的时候沉稳内敛,但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深圳这座城市,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它依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依然是咱们老百姓心中的那座充满希望的城市。
未来,它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咱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