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3 15:50 点击次数:133
一、被误解的“流动性幻觉”过去十五年,中国一直处在“宽货币、低通胀”的奇异象限:M2 从 50 万亿膨胀到 300 万亿,CPI 却常年趴在 2% 以下。教科书里的“货币数量论”失灵了,于是民间段子手把它总结为“钱在天上飞,就是不落地”。真正的原因是:新增流动性的阀门只拧开了两道——
超级富豪的资产负债表通道:他们以股权、不动产、离岸家族信托为载体,把钱锁进“资产冷库”;
央国企的负债表通道:他们以“项目资本金+低息贷款”的方式,把钱沉淀在基建、地产、过剩产能里。当这两道门开得足够大,普通居民端就只剩“工资性收入”这一条涓涓细流,通胀自然起不来。
二、“瘦身”风暴不是简单的裁员央企“瘦身”,表面看是砍子公司、裁冗员,实质是一次资产负债表的重估。
资产端:过去央企在“多元化”大旗下一口气注册了七八级法人,很多项目早已变成“账面 1000 万、实际归零”的僵尸资产。现在必须向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把窟窿晒在太阳底下。
负债端:上一轮扩张期发行的公司债、理财资金、应付票据,很多是以“央企信用”作背书。瘦身之后,信用层级被压缩,子公司的独立融资能力骤降,大量表外负债被迫回到表内。
权益端:为了止血,央企开始“卖卖卖”,但接盘方不再是 90 年代的民营老板,而是地方政府、地方国企、职工持股平台——一句话,风险仍在体制内循环,只是换了会计科目。
三、职工持股平台:一个被忽视的大变量90 年代“下岗潮”之所以惨烈,是因为几千万人一夜之间被抛向市场。今天的剧本大概率不会重演:
先成立职工持股平台,把要剥离的资产装进去;
平台与母体签“对赌协议”,三年或五年内回购;
回购资金来自母体未来的现金流或地方财政贴息贷款。这套“软着陆”机制既稳住了就业,又把潜在的坏账摊销到未来五年。代价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膨胀,央行仍要在关键时刻提供再贷款。于是,本该由央企出清的僵尸资产,被时间贴现成了全民的“隐形债务”。
四、央企母基金:产业资本的新面孔完成瘦身之后,央企手里握着大把现金,却面临“投什么”的灵魂拷问。答案藏在母基金里:
央企不能直投,只能做 LP;
母基金的管理人不会是市场化 VC/PE 的全部班底,而是“产业背景+财务背景”的混合编队;
薪酬双轨:集团老总仍是“官价”,母基金及子公司老总可以拿市场化年薪,甚至高于集团领导。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最有钱的一批“产业国家队”将兼具政策嗅觉和华尔街式激励,他们会在硬科技、绿色能源、军工电子等“卡脖子”赛道里横冲直撞。普通人的机会在于:与其幻想去央企总部“上岸”,不如研究母基金的被投项目,那里才有市场化的薪酬和股权。
五、通胀的路径:从“体制内加薪”到“全民体感”当央企瘦身完成、资产负债表修复之后,真正的通胀才会登场:阶段一:体制内加薪。母基金市场化薪酬→央企子公司加薪→公务员比照上调→事业单位跟涨。阶段二:服务价格抬升。体制内收入提升→家政、教育、医疗、餐饮等人力密集型服务涨价→CPI 分项上行。阶段三:资产价格再通胀。为了避免“工资—物价”螺旋失控,央行会允许核心城市房价温和上涨,用房产升值对冲生活成本。阶段四:全民体感。当通胀预期形成,居民开始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货币乘数上升,通胀终于从“结构性”走向“全面性”。
六、普通人的三步应对
负债表“缩表”:提前锁定固定利率房贷、清理高息消费贷,避免在加息周期被动缩表。
收入结构“混编”:一份体制内稳定现金流(社保、公积金不中断)+一份市场化高弹性收入(股权、项目分红、自媒体)。
资产端“挂钩母基金”:与其在二级市场追赛道,不如通过 ETF、战略配售、QFLP 等渠道,把钱交给央企母基金背后的 GP,让他们去“啃”最硬的骨头。
七、尾声一句话——当央企开始用“市场薪酬”买“体制内权力”时,真正的红利早就不在牌照,而在谁能在两张表之间自由切换:一张是国资委的干部履历表,一张是母基金的股权激励表。
未来十年,看懂这两张表的切换节奏,你就拿到了通胀时代的船票。